深度思考:“茶葉經濟”的衰落,可能是一件很嚴重的事……
這是一篇角度比較特別的,嚴肅的深度思考,。也是對中國現代社會“慢性危機”思考的一部分......
現在,喝茶的年輕人在變少。奶茶、咖啡、可樂和各式各樣的飲料,可選擇的很多,而且更方便,似乎味道也很豐富。
喝茶似乎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倔強的愛好,或者是某些地區,比如潮汕地區、福建,固守的生活傳統。
實際上,茶葉的盛衰,很可能背后的故事,并不那么簡單。甚至于,它是一面鏡子,既折射著社會變遷,甚至是人口盛衰。
產茶的地方,自古以來都有比較好的經濟基礎,而且也有很好的男女平等,甚至還有不錯的經濟平等,以及不錯的生育率。
在中國的產茶區域,一般都是物產豐茂,人丁興旺,因為茶葉的生長對環境要求比較高。茶葉的生長要有山,人們一般不會拿良田來種植茶樹,但是山不能太高,不能太冷;還要有水,四季分明風調雨順,如果云霧裊裊的地方,茶葉更是帶有一股仙氣,屬于極品好茶。
所以,中國產茶葉的地方,往往都是有山有水,山清水秀的好地方。
茶葉一般種植在山上,不占用耕地。在古代,地主階層喜歡兼并的土地,是可以種植糧食的良田,對于茶山的興趣并不如田地那么大。而且茶葉的需求有一定的彈性,不像糧食那么剛需,占領了茶山,還得勞神采茶、炒茶、賣茶,還得雇傭大量的短工,管理也很麻煩。
茶葉采摘需要耐心、手巧,更適合女性勞作,因此在產茶區,女性有更好的工作條件,也有不錯的收入。因為女性也能夠成為家里創造收益的勞動力,重男輕女的思想并不重。
不止一位研究農村經濟的學者,留意到了這樣一件事情,在中國眾多的產茶區,婦女的地位更高,女孩的地位也更高。這里引用一篇10多年前的個案調查。
也就是說,在茶葉經濟中,女性通過適合自己性別的勞動分工,掌握了一定的經濟主導權。由此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。和那種鬧事搞事的“女拳”不同,這體現了更深層次的“男女平等”。
實際上,產茶地區女性地位的重要性,并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。即使是在古代,由于采茶區對婦女勞動力的需求,以及女性更容易在家庭勞動分工中,獲得更好的經濟地位。父母也愿意多養育女兒(產茶區溺死女嬰的極少),性別比例更趨于合理。
類似的產業還有種桑養蠶,不過茶葉產業,對女性的地位提升,還是要明顯高于桑蠶產業。我們老家一度是桑蠶之鄉,承接的是江浙的農業產業轉移,從勞動強度看,采茶比種桑養蠶更適合女性勞作。
采茶讓女性靠手巧和耐心,就可以獲得比較正式的勞動機會,也就此得到相當好的經濟回報。而且不同于城市里的職場女性,采茶的女性,不是吃“青春飯”早早被淘汰,更不會因為生兒育女影響職業生涯。因此,從更長的時間來看,也有利于人口的繁衍。
現代社會的所謂職場女性平等,或者由此帶來的女性地位提高,無論是就業的廣度,或者是人口自然繁衍,其實都遠遠不能傳統的茶葉經濟相比?!?本質上,很多城市服務行業的女性“花瓶”地位,其實并不能有效提升婦女地位。
更直接一點說,如果我們還有很好的茶葉經濟(以及傳統鄉村經濟),而不是那么依賴的城市服務業,也許我們鄉村的女性就不會那么少,人口出生率也不會那么頭疼。
茶葉在古代是準剛需,開門七件事 —— 柴米油鹽醬醋茶;不僅在中國傳統生活里是剛需,也是貿易的順差核心來源,中國的瓷器、茶葉、絲綢,一直是全球貿易市場里的高端產品。
然而,到了現代社會。茶葉作為“慢節奏”生活的方式,在城市里越來越不受年輕人歡迎?;影俪龅哪?/span>茶,氛圍友好的咖啡館,超市里隨手可以買到的各種罐裝飲料,無一不在沖擊著傳統的飲茶方式。
而資本的深度介入,在茶葉的宣傳、包裝、策劃上,下了太多的本錢,加上實體店高昂的租金。也讓好一點的茶葉,在流通的過程中,價格變得很高,讓普通消費者有點望而生畏?!?就這一點來說,資本的深度加入,也透支了這個產業。
互聯網和外國資本,不喜歡中國的茶葉經濟。一方面,他們從中能夠分配到的利益很少,相反能夠擁抱“茶葉經濟”的中國老百姓,卻能夠獲得還不錯的收益。另外,無論是哪個國家,哪個產業,爭奪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,其實一直是行業競爭力的體現。(比如民航產業,就有大量的空姐)。
在現代經濟體系之下,小農經濟是很難支持的,而聯合起來的大資本,反而可以操控很多產業(比如咖啡連鎖店上市)。他們經過利害評估,對于中國的茶葉經濟,還是走上了抵制、或者是“取而代之”的路徑。
各種飲料的宣傳、各種網紅奶茶店的捧紅(外賣最喜歡奶茶,平臺拿走利潤率極高)、以及各種網紅水果、網紅飲料的不斷推送,還有各種速溶類的飲品,無時無刻地在沖擊著傳統的茶葉經濟。
甚至在飲料的成癮性上,茶葉都遠不像很多興奮類的飲料,比如功能飲料、比如咖啡等等,而這種興奮類的飲料,往往都有微量的成癮成分,久而久之,人們對茶葉的味道,就會越來越淡忘。